咨詢熱線:400-6112-855
seo

當前位置:首頁 > 佩奇百科 > 成長歷程

【科普知識】益生菌應用于小兒手足口病研究進展

來源:佩奇百科 發布時間:2022-08-11點擊量:載入中...

手足口病(Hand, footand mouth disease) 一種常見的發疹性疾病,主要見于世界各地5歲以下的兒童。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手、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或水泡,并伴有口腔疼痛性潰瘍性病變。重癥手足口病可有中樞神經、呼吸、心血管等 系統相關嚴重并發癥。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通常是通過糞口腔途徑或鼻咽分泌物,間接病毒傳播途徑可由受感染者接觸的受污染物質介導。
腸道菌群與手足口病的關系
腸道菌群增強腸道屏障功能,腸道屏障能防御外源性和內源性感染,同時腸道菌群對維持腸道免疫穩定和平衡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腸道菌群通過以下方面維護腸道屏障功能:
(1) 促進腸上皮細胞的發育與成熟
(2) 促進腸黏膜修復,維護機械屏障的完整性 
(3) 促進黏蛋白的合成與分泌 黏蛋白是被覆在腸道上的黏液層的主要成分,由杯狀細胞分泌,其網狀結構起到了隔離腸內容物的作用,它可以改變致病菌的結合位點,還可以激發腸道免疫應答。
益生菌治療的機制
益生菌治療手足口病的機制主要在防御感染與增強腸道屏障功能,維持腸道免疫穩定和平衡方面。
1. 生物屏障
生物拮抗是正常腸道菌群內部自穩的重要機制,也是正常菌群保護腸道免受外部病原體感染的生理功能之一。有研究表明,羅伊氏桿菌與EV71病毒顆粒之間的物理相互作用 可能干擾病毒進入哺乳動物宿主細胞,細菌與病毒之間在細胞表面的附著位點競爭也可能有助于抗病毒效果。
2. 機械屏障
腸道機械屏障主要由腸道上皮細胞、黏液層組成。上皮細胞需要通過自身的持續分化而不斷更新。腸細胞通過橋粒粘附連接和緊密連接等,連接各細胞構建物理屏障。再由杯狀細胞分泌的黏蛋白,在上皮粘膜上添加保護性粘液層,從而維持腸道的完整性。益生菌能促進上皮細胞的生長、調控其凋亡和維持其DNA的穩定性。研究發現,乳桿菌LGG能夠產生一種可溶性蛋白,促進腸上皮細胞生長。有報道,雙歧桿菌通過其最終分解產物醋酸鹽(acetate),能夠增強 緊密連接和防止TNF-α誘導的上皮屏障破壞和經受體調節機制促進腸道黏蛋白的分泌。
3. 化學屏障
益生菌能將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代謝為短鏈脂肪酸,如丁酸、乙酸和丙酸,它們是宿主腸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并且 在體內已經被證明可以抑制腸道感染和結腸癌,同時能夠 降低腸道pH,減少吸收細菌毒素,促進腸道蠕動,排出有害物質。微生物衍生的丁酸增加腸細胞線粒體依賴性氧消耗,穩定參與屏障保護的低氧誘導因子(HIF),并誘導HIF靶基因表達增強屏障功能。
4. 免疫屏障
腸道的非特異性免疫的重要因素在于吞噬細胞,它可分 泌細胞因子,促進免疫細胞的增殖、分化或增強免疫反應。體外模型研究表明,來自乳桿菌屬或雙歧桿菌屬的益生菌具有通過在巨噬細胞中建立抗病毒狀態,產生NO和炎性細胞因子(如白介素6和干擾素γ)來減少病毒感染的能力。特異性免疫功能包括B細胞主導的體液免疫和T細胞主導的細胞免疫。益生菌能刺激機體產生細胞因子來刺激B細胞分泌IgA,增加機體IgG的分泌,抑制IgE的產生,活化輔助性T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SIgA是腸黏膜免疫的主要抗體,能直接中和病毒和阻止病毒對宿主細胞的粘附和穿入。益生菌混合物可誘導調節性樹突狀細胞免疫耐受從而激發CD4+,Foxp3+Treg細胞增殖,其富集與趨化因子CCL1和CCL2上調有關,可抑制免疫失調。研究提示益生菌能顯著增加EV71引起的重癥手足口病患兒CD3+CD4+的表達,增強T細胞免疫功能,促進兒童細胞免疫應答的完善。

盡管有研究證明了益生菌對手足口病的作用,但臨床上的使用并不廣泛,仍需要進一步的多中心病例對照研究和長期的療效觀察,以及益生菌合適的種類、療程、劑量仍然還需要探索。推廣益生菌在兒童手足口病中的應用需要更多基于兒童人群的研究證據支持這些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相信隨著對益生菌不斷深入的研究,益生菌療法一定會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y3Dei1jmA01+It4btmdOJFNzJ06w5AGADrl9VxBRpwDi+Fads8QWFSmp3+ujox389Dokt8Mj/9a5GDEma0IfOud4SqU7qUG9014Uq7YJg1//b31znI04eJbp8ApVjjODrhomygt13adNTWfYPDEYqUp4aZ8M4BCo2D65vW4c6hv/6c9uCE3R4u06JMTgWnnRmjpgysbFXZh4VR6EdRYQ7w==
欲淫亚洲综合影院